车辆工程
一、专业简介
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山东省特色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核心骨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骨干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效服务汽车产业”为宗旨,形成了“以汽车设计与研发为核心,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以智能网联汽车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模式。
二、师资队伍
车辆工程系拥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7人,主要来自于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一汽等知名高校和大型汽车企业,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18人,兼职外籍专家3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63%,博士所占比例为67%,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为96.3%,位列全校前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项目28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授权国家专利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由车辆工程系党员教师组成的汽车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队伍,2020年被评为“过硬党支部”,2021年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三、专业特色
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A类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骨干专业,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交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注重产学研一体化,与国内知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工程机械企业开展紧密合作,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百余项。2021年,成立了山东交通学院风翼方程式车队,设计制作了方程式赛车1辆,在高水平赛事中获奖32项;同年,设计制造了太阳能汽车一辆,大大提高了设计、制作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四、毕业去向
车辆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面向车辆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等单位,培养“精专业,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汽车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从事设计研发等工作,主要在吉利汽车、中国重汽、北汽福田、长城汽车、中通客车等国内知名汽车企业从事整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工作。
近年来,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升学去向主要包括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交通运输
一、专业简介
交通运输专业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示范性工科专业;2002年更名为交通运输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60余年来,为国家客货运输组织、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和车辆检测诊断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本校骨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专业有丰硕的建设成果:
2006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
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1年,专业所依托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获批山东省“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2013年,获批国家级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卓工计划”试点专业、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2014年,被评为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A类专业;
2015年,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建设专业;
2016年,交通运输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
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

二、师资队伍
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力量强,共有专任教师共34人,主要来源于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78%,获国务院政府津贴者2人,省教学名师1人,交通运输部吴福-振华奖1人,省优秀教师1人。
三、专业特色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规划、组织、管理以及车辆运用与保障技术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与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车辆技术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助力学生成长为有一定国际视野、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成果丰硕,深化综合改革成效突出,卓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2017-202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五星级专业,2022年被评为六星级专业,是山东省开设该专业高校中唯一的一个中国六星级专业。
三、毕业去向
交通运输专业向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教学科研单位等输送大量人才,主要从事载运工具运用与保障技术、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管理和调度等工作。毕业生能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规划、组织、管理以及车辆运用与保障技术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与调度、运输安全管理、车辆技术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横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等领域,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应用型专业,考研面较广。近年来,本专业考研率持续上升,2024年专业考研通过率35%。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主要考取学校有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汽车服务工程
一、专业简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属于机械工程类专业,是适应汽车服务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人才需求设置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是典型“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专业,瞄准迅猛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运用技术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培养适用于未来汽车生产和管理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始于2000年的“汽车营销”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汽服本科生,是山东省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2011年本专业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A类优势专业;2015年入选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三星级以上专业名单;2016年作为专业群建设专业之一获批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018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排行榜中全国排名并列第五,山东省排名第一;2019年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并顺利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申请,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工程专业认证;2024年,汽车服务工程教学团队获评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依托交通部行业重点实验室“运输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工程实验中心”,经多年持续建设,该专业的职业认可度、社会认可度、总体就业率高。
二、专业特色
1.专业师资力量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有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和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教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科及年龄结构合理,教师硕博士学位占比100%,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教师团队实践教学经验丰富,首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和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
2.专业实践条件强。本专业拥有实验室30个,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 设备总值达3000余万元;与全国2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和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要求;与中通客车、中国重汽、太平洋保险等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优秀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可学习培养单位的订单课程并签订就业协议。
三、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控制基础与单片机原理、电动汽车电池性能及维护、车辆通信技术、汽车运输智能化与信息化、汽车事故鉴定学、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课程。
四、就业去向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和现代汽车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又具有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与运维、质量检测与控制、鉴定与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汽车质量监督、汽车金融贸易、机动车鉴定与评估、汽车性能测试、车辆查勘与定损、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去汽车制造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财产保险企业、二手车评估交易中心、司法鉴定中心等单位,从事汽车服务项目组织策划、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专业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涉及能源结构转型升级、AI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柱产业,特别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以智慧能源系统、先进动力系统为专业发展方向,采用模块化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能源、动力、机械、交通等领域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2009年成立并招生;2011年,参与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交通运输方向)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2016年,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能动专业;同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群);2022年,获批山东交通学院高水平学科,获批汽车动力系统智能检测及高端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二、师资队伍
能源与动力工程共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专业课教师硕博比达到100%,专业生师比低。依托学校国际化办学背景,以及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和良好的企业交流渠道,在国际交流、企业实习、创新研发、技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交流学习渠道,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接触学科前沿,开拓国际视野。
三、专业特色
在培养汽车动力、电厂热动等行业所需人才的基础上,率先进行新能源、零碳动力、热力系统智能管网控制、动力检测高端装备等新动能领域特色人才培养,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服务于国内能源、动力行业发展需求,依托校内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产业基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潍柴动力等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专业教师积极拓宽创新创业工作思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项目质量,以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学生为负责人形成的师生团队在国家级、省级高水平大学生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奖励50余项。包括:2023年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获铜奖,获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等。
四、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能源、内燃机、汽车、机械、交通等行业的企业、研究院所、管理部门工作,就业单位主要有潍柴动力、山东能源集团、济南铁路局、中国重汽、济南能源集团、中通客车、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能集团等国内知名能源、动力企事业单位。
近5年考研录取率均达到20%以上,主要考取的国内大学有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江苏大学等知名院校,国外升学的院校主要有德国不莱梅港应用科技大学。